《吉林省民俗节庆研究》:民俗节庆文化新探索
《吉林省民俗节庆研究》是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结项成果,以勾勒吉林省传统民俗节庆完整脉络为主线索,重点把握传统民俗节庆的史实源头、演变与现实状况,深刻反映出吉林省民族民俗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吉林省民俗节庆研究》:民俗节庆文化新探索
朱立春
《吉林省民俗节庆研究》(朱立春著,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1wt05)的结项成果,该著作以勾勒吉林省传统民俗节庆完整脉络为主线索,广泛收集资料,重点把握传统民俗节庆的史实源头、演变与现实状况,特别注意吸收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新成果和精髓内容,以对传统民俗节庆的宏观叙事和传统节庆个性魅力的深入解读为途径,深刻反映出吉林省民族民俗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一、民俗节庆研究的文化属性
所谓民俗节庆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节日。民俗节庆的形成,有两项必不可少的要素:一是相对固定的节期;二是节期中有特定的民俗活动。主要内容大致包括:时令民俗节庆、宗教民俗节庆、生产民俗节。
这些特定的节日作为人类生活秩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伴着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与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不同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群与人群、人与自身、历史与未来之间建立起有序的联系。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认为:“节日是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积淀和再现;节日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节日是社会群体和谐团结的黏合剂;节日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传统节日似一面透视民族心理的镜子,更似一个寄托民族情感,体验民族认同,提升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文化平台。“节日是一年当中由种种传承线路形成的固定的或不完全固定的活动时间,以开展有特定主题的约定俗成的社会活动日。节日观念、节日习俗等众多因子构成的节日文化,在纷繁的文化事象中以丰富的形态存在。”可见,依托于特定节日形成的民俗节庆活动,文化属性是第一位的,其不但是社会组织、价值体系和群体标志的彰显与构建,更积淀着人类的文化创造和生存智慧。
民俗节庆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追求。节庆文化以追述始、以追求传、以追求盛,由追求而表现,又由表现而追求的不断循环,就是节庆文化世代传承发展的基本规律。在这种基本规律下,民俗节庆文化的价值追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求乐。求乐是温饱和安宁的一个标志,是人们进行事业和职业追求这个长篇中的一个个标点。这些标点绽开了游走、猜谜、舞龙、酒歌、打球、下棋等娱乐活动的蓓蕾。这不仅仅是劳动间隙的小憩,还有在娱乐活动中求胜的竞争意识。竞争意识是追求意识的兴奋剂,它促进着娱乐内容的丰富,样式的增多和质量的提高。二是求美。求美包括节庆期间的审美追求,美满伴侣的追求,也包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节庆期间,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是互换的,也可以说是同一的。人们为了美化自身或本群体,不仅会使节期出现工精艺巧、五彩缤纷的服饰、甜美可亲的语言,还会出现文明大方的礼节,敏捷应变得才华,舍己为人的品德,等等。三是求知。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也使节庆文化园地成了城乡物资交流的贸易市场,这既大大刺激了城乡商品生产的积极性,也调动了商品竞争,从而引发和带动人们对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追求。
节庆民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生活的真实而直观的写照,是活生生的社会生活现象的体现,是传统文化保存的重要手段,节庆活动应该是和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互影响、相互结合的,这也是节庆旅游活动的生命力之所在。参与性则可以说是节庆民俗旅游的最大优势。旅游者可以亲身体验,参与到活生生的、真实的民间节庆和民间生活当中,真切地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游客更可以通过亲身的参与,直接接触和了解当地的民俗节庆文化以及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让旅游者真正地参与其中,成为特定节庆民俗生活环境中的一员。比如参与种植、采摘、劳作等亲身的体验,进而认识体会传统民俗节庆的本质,体验民俗节庆的独特文化魅力,另外,节庆民俗旅游资源的魅力就在于其独特性,这也是节庆民俗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的第一要素,进而满足旅游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求。
二、《吉林省民俗节庆研究》的主要内容
《吉林省民俗节庆研究》基于对吉林省境内的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锡伯族和达斡尔等民族民俗节庆文化的发展演变,从三个方面探索了吉林省民俗节庆文化产生的总体脉络。
(一)民俗节庆文化特征与人文资源
吉林省传统岁时节日一般主要源于农事需要,并在历史上逐渐形成并传承下来。同时,吉林省又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吉林省少数民族主要包括朝鲜族、满族、蒙古族、回族和锡伯族。这些民族,又各有独特的习俗。因此,吉林省各民族的节庆习俗,既有民族间的岁时习俗影响,又带有自己鲜明的民族色彩。传统民俗节庆活动是载体,相应的民俗文化是内容,二者水乳相溶,互相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传统民俗节庆活动多与游牧渔猎农事活动相结合,以歌舞娱乐、体育竞技相融合,独特的民风习俗背后,蕴含着追求真、善、美的积极向上精神。吉林省的各民族在长期劳动生活中他们形成了许多个性鲜明、历史悠久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风情的传统节庆活动,早已享誉国内外。例如,满族的颁金节、河灯节;朝鲜族的岁首节、上元节、寒食节、秋夕节、回婚礼、老人节等等等;蒙古族的春夕节、祭敖包、那达慕大会和十月二十五日灯节。
(二)民俗节庆发展进程与文化类型
吉林省地处塞外,自古以来是满、朝、蒙、汉等民族的聚集地,也曾是东胡、鲜卑、秽貊、肃慎、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的重要活动舞台。早在公元四世纪中叶,北方夫余国在此建立王城。吉林省位于西部草原文化与东部渔猎文化相交地带,因此在东北古代历史上一直是交通要冲和兵家必争之地。各民族经过长期不断的融合而形成了独特、鲜明的地域文化。如长春市的东部,九台市的东部地区自古属于满族乌拉文化圈,蕴藏着丰富的满族文化传统;北部的农安县是1000多年前辽金时的重镇,渔猎、游牧和农耕文化交融形成了古朴厚重的黄龙文化,形成了以满族、蒙古族、朝鲜族、锡伯族和汉民族为代表的传统民族民俗节庆传统。这些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优秀遗产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一份宝贵财富。
从明朝中叶开始至上世纪中期的近400多年时间,中原近2000万移民涌入关东这块沉睡千年的黑土地,他们带来了先进的农业耕作方式和工商经营理念,与原始的渔猎和游牧文化相互交融,逐渐形成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东部长白山地区独特的经济地理条件与社会历史原因,自清中叶以来,出现了一批以山林为生计的关内(山东、山西等地)移民群体。这些人先是进入长白山采参、打猎、继而从事采松籽、伐木材、捕貂等业,并且在山里开垦种地,渐渐形成了一个生产方式不稳定却又都依附于山林的劳动阶层。同时形成了长白山地区独特的民俗节庆活动,农历三月十六日的木把节就是这些在山区伐木、打猎、控参、采集等谋生者的节日,即山里人的节日。亦称“老把头节”。
吉林乌拉清代曾设造船厂及水师营,每逢中元节,都在松花江边做水陆道场。在超度亡魂时,有放河灯的习俗。在伊通、九台、榆树、扶余等地沿江一带均有广泛流行。但规模最大的是吉林市松花江的放河灯。民国初年,放河灯演变成官商在民间举行的一种娱乐活动。河灯遂为北国江城一大社会人文景观。至今人们仍保存了七月十五放河灯的民俗。后来逐渐流传形成了河灯节这一独特的民俗节庆活动。朝鲜族有敬重老人的悠久传统。1984年4月,延边州人民政府决定正式将8月15日定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老人节。与老人节密切相关的或者说是朝鲜族老人节的重要活动内容,还应该包括朝鲜族两个悠久的传统节日,那就是“花甲宴”和“回婚礼”。
(三)民俗节庆的形成与文化特征
吉林省传统民俗节庆一般主要源于游牧、渔猎、采集、农事等现实需要,并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独特的民俗节日,世代传承,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异。同时,吉林省又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因此,吉林省各民族的出题民俗节庆,既有民族间习俗的相互影响、渗透和交融,又带有自己民族的鲜明色彩。
吉林省传统民俗节庆的特点:第一,鲜明的游牧渔猎文化特色;第二,浓郁的地域特色伦理观念和人文关怀;第三,节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其中民俗内容大都是融合了汉民族农耕文化。其文化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节庆文化的产生和传承主要是人们求存意识的体现。其次,民俗节庆文化的产生和传承主要是求传艺术意识的反映。第三,民俗节庆文化的产生和传承是参与追求意识的表现。
三、《吉林省民俗节庆研究》的现实意义
任何节庆文化,不论是源生的,仿效的或引进的,也不论是自发的,教规的或法定的,抑或是传统的,现代的,都有一定规模的参与效应才能成立、巩固、扩散和传承。今天,我们面临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应更加充分地认识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加大保护的力度,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保护传统节日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是在把除夕、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的传统节日增加为法定假日的基础上,充分发掘、利用其文化内涵及其丰富多彩的民俗展演形式,大力丰富人们的节日文化生活,对振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必将发挥重要作用。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对节日文化的弘扬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弘扬延伸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去,让每个人的血液里都流淌着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因子,从而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民族凝聚力,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作出贡献。
作者简介:朱立春,1963年生,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东北民族民俗文化研究。
文章来源:院(会)科研管理处
《吉林省民俗节庆研究》:民俗节庆文化新探索
朱立春
《吉林省民俗节庆研究》(朱立春著,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1wt05)的结项成果,该著作以勾勒吉林省传统民俗节庆完整脉络为主线索,广泛收集资料,重点把握传统民俗节庆的史实源头、演变与现实状况,特别注意吸收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新成果和精髓内容,以对传统民俗节庆的宏观叙事和传统节庆个性魅力的深入解读为途径,深刻反映出吉林省民族民俗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一、民俗节庆研究的文化属性
所谓民俗节庆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节日。民俗节庆的形成,有两项必不可少的要素:一是相对固定的节期;二是节期中有特定的民俗活动。主要内容大致包括:时令民俗节庆、宗教民俗节庆、生产民俗节。
这些特定的节日作为人类生活秩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伴着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与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不同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群与人群、人与自身、历史与未来之间建立起有序的联系。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认为:“节日是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积淀和再现;节日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节日是社会群体和谐团结的黏合剂;节日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传统节日似一面透视民族心理的镜子,更似一个寄托民族情感,体验民族认同,提升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文化平台。“节日是一年当中由种种传承线路形成的固定的或不完全固定的活动时间,以开展有特定主题的约定俗成的社会活动日。节日观念、节日习俗等众多因子构成的节日文化,在纷繁的文化事象中以丰富的形态存在。”可见,依托于特定节日形成的民俗节庆活动,文化属性是第一位的,其不但是社会组织、价值体系和群体标志的彰显与构建,更积淀着人类的文化创造和生存智慧。
民俗节庆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追求。节庆文化以追述始、以追求传、以追求盛,由追求而表现,又由表现而追求的不断循环,就是节庆文化世代传承发展的基本规律。在这种基本规律下,民俗节庆文化的价值追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求乐。求乐是温饱和安宁的一个标志,是人们进行事业和职业追求这个长篇中的一个个标点。这些标点绽开了游走、猜谜、舞龙、酒歌、打球、下棋等娱乐活动的蓓蕾。这不仅仅是劳动间隙的小憩,还有在娱乐活动中求胜的竞争意识。竞争意识是追求意识的兴奋剂,它促进着娱乐内容的丰富,样式的增多和质量的提高。二是求美。求美包括节庆期间的审美追求,美满伴侣的追求,也包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节庆期间,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是互换的,也可以说是同一的。人们为了美化自身或本群体,不仅会使节期出现工精艺巧、五彩缤纷的服饰、甜美可亲的语言,还会出现文明大方的礼节,敏捷应变得才华,舍己为人的品德,等等。三是求知。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也使节庆文化园地成了城乡物资交流的贸易市场,这既大大刺激了城乡商品生产的积极性,也调动了商品竞争,从而引发和带动人们对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追求。
节庆民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生活的真实而直观的写照,是活生生的社会生活现象的体现,是传统文化保存的重要手段,节庆活动应该是和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互影响、相互结合的,这也是节庆旅游活动的生命力之所在。参与性则可以说是节庆民俗旅游的最大优势。旅游者可以亲身体验,参与到活生生的、真实的民间节庆和民间生活当中,真切地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游客更可以通过亲身的参与,直接接触和了解当地的民俗节庆文化以及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让旅游者真正地参与其中,成为特定节庆民俗生活环境中的一员。比如参与种植、采摘、劳作等亲身的体验,进而认识体会传统民俗节庆的本质,体验民俗节庆的独特文化魅力,另外,节庆民俗旅游资源的魅力就在于其独特性,这也是节庆民俗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的第一要素,进而满足旅游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求。
二、《吉林省民俗节庆研究》的主要内容
《吉林省民俗节庆研究》基于对吉林省境内的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锡伯族和达斡尔等民族民俗节庆文化的发展演变,从三个方面探索了吉林省民俗节庆文化产生的总体脉络。
(一)民俗节庆文化特征与人文资源
吉林省传统岁时节日一般主要源于农事需要,并在历史上逐渐形成并传承下来。同时,吉林省又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吉林省少数民族主要包括朝鲜族、满族、蒙古族、回族和锡伯族。这些民族,又各有独特的习俗。因此,吉林省各民族的节庆习俗,既有民族间的岁时习俗影响,又带有自己鲜明的民族色彩。传统民俗节庆活动是载体,相应的民俗文化是内容,二者水乳相溶,互相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传统民俗节庆活动多与游牧渔猎农事活动相结合,以歌舞娱乐、体育竞技相融合,独特的民风习俗背后,蕴含着追求真、善、美的积极向上精神。吉林省的各民族在长期劳动生活中他们形成了许多个性鲜明、历史悠久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风情的传统节庆活动,早已享誉国内外。例如,满族的颁金节、河灯节;朝鲜族的岁首节、上元节、寒食节、秋夕节、回婚礼、老人节等等等;蒙古族的春夕节、祭敖包、那达慕大会和十月二十五日灯节。
(二)民俗节庆发展进程与文化类型
吉林省地处塞外,自古以来是满、朝、蒙、汉等民族的聚集地,也曾是东胡、鲜卑、秽貊、肃慎、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的重要活动舞台。早在公元四世纪中叶,北方夫余国在此建立王城。吉林省位于西部草原文化与东部渔猎文化相交地带,因此在东北古代历史上一直是交通要冲和兵家必争之地。各民族经过长期不断的融合而形成了独特、鲜明的地域文化。如长春市的东部,九台市的东部地区自古属于满族乌拉文化圈,蕴藏着丰富的满族文化传统;北部的农安县是1000多年前辽金时的重镇,渔猎、游牧和农耕文化交融形成了古朴厚重的黄龙文化,形成了以满族、蒙古族、朝鲜族、锡伯族和汉民族为代表的传统民族民俗节庆传统。这些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优秀遗产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一份宝贵财富。
从明朝中叶开始至上世纪中期的近400多年时间,中原近2000万移民涌入关东这块沉睡千年的黑土地,他们带来了先进的农业耕作方式和工商经营理念,与原始的渔猎和游牧文化相互交融,逐渐形成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东部长白山地区独特的经济地理条件与社会历史原因,自清中叶以来,出现了一批以山林为生计的关内(山东、山西等地)移民群体。这些人先是进入长白山采参、打猎、继而从事采松籽、伐木材、捕貂等业,并且在山里开垦种地,渐渐形成了一个生产方式不稳定却又都依附于山林的劳动阶层。同时形成了长白山地区独特的民俗节庆活动,农历三月十六日的木把节就是这些在山区伐木、打猎、控参、采集等谋生者的节日,即山里人的节日。亦称“老把头节”。
吉林乌拉清代曾设造船厂及水师营,每逢中元节,都在松花江边做水陆道场。在超度亡魂时,有放河灯的习俗。在伊通、九台、榆树、扶余等地沿江一带均有广泛流行。但规模最大的是吉林市松花江的放河灯。民国初年,放河灯演变成官商在民间举行的一种娱乐活动。河灯遂为北国江城一大社会人文景观。至今人们仍保存了七月十五放河灯的民俗。后来逐渐流传形成了河灯节这一独特的民俗节庆活动。朝鲜族有敬重老人的悠久传统。1984年4月,延边州人民政府决定正式将8月15日定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老人节。与老人节密切相关的或者说是朝鲜族老人节的重要活动内容,还应该包括朝鲜族两个悠久的传统节日,那就是“花甲宴”和“回婚礼”。
(三)民俗节庆的形成与文化特征
吉林省传统民俗节庆一般主要源于游牧、渔猎、采集、农事等现实需要,并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独特的民俗节日,世代传承,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异。同时,吉林省又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因此,吉林省各民族的出题民俗节庆,既有民族间习俗的相互影响、渗透和交融,又带有自己民族的鲜明色彩。
吉林省传统民俗节庆的特点:第一,鲜明的游牧渔猎文化特色;第二,浓郁的地域特色伦理观念和人文关怀;第三,节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其中民俗内容大都是融合了汉民族农耕文化。其文化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节庆文化的产生和传承主要是人们求存意识的体现。其次,民俗节庆文化的产生和传承主要是求传艺术意识的反映。第三,民俗节庆文化的产生和传承是参与追求意识的表现。
三、《吉林省民俗节庆研究》的现实意义
任何节庆文化,不论是源生的,仿效的或引进的,也不论是自发的,教规的或法定的,抑或是传统的,现代的,都有一定规模的参与效应才能成立、巩固、扩散和传承。今天,我们面临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应更加充分地认识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加大保护的力度,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保护传统节日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是在把除夕、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的传统节日增加为法定假日的基础上,充分发掘、利用其文化内涵及其丰富多彩的民俗展演形式,大力丰富人们的节日文化生活,对振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必将发挥重要作用。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对节日文化的弘扬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弘扬延伸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去,让每个人的血液里都流淌着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因子,从而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民族凝聚力,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作出贡献。
作者简介:朱立春,1963年生,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东北民族民俗文化研究。
文章来源:院(会)科研管理处
最新新闻
- 黄强在长春调研时强调 坚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 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 省社科院(社科联)赴乡村振兴包保帮扶村开展调研走访慰问活动
- 省社科院(社科联)赴乡村振兴包保帮扶村开展调研走访慰问活动
- 习近平对社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 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 省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 吉林省社科联副主席郭连强带队参加第三届各省区市社科联普及基地讲解员大赛
-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凝心聚力推动改革行稳致远
-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年会暨“中国式现代化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