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总结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明确了13个方面的战略部署,清晰具体、振奋人心。这些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格局都发生深刻变化和调整,个别国家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盛行,国际经贸合作格局进入艰难重构期。世界经济也正在进入以互联网及其应用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未来世界的竞争是核心技术的竞争、制造业水平的竞争。高质量发展,关系到我们能否引领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流,能否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权。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客观要求。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经济总量规模迅速扩大,已进入由大向强转变的历史新阶段。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劳动力、土地、环境的低成本优势已经不在,要素低成本的吸引力、驱动力明显减弱。同时,我国资源约束日益趋紧。从需求方面看,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复苏一直艰难曲折,国际贸易更是多年低于世界经济增速;国内基础设施、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也处在调整减速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是推动发展速度从高速向中高速转变,发展动力从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淘汰落后、低端、过剩产能,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由成本、价格优势为主向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综合优势转变,从而在供需良性互动中,引领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化、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化发展。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客观要求。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关系到共享成为根本目的发展,造福于人民无疑是发展的最终目标。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新特征,既包括物质生活的富足,也包括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有民主政治的诉求,更有生态环境的需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打下更为坚实而强大的物质基础,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客观要求。“现代化”一词在二战结束以来逐渐流行,用以描述突破传统迈向现代的革命性社会变迁,是一个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动态过程。1964年2月2日,根据毛泽东提议,周恩来于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再到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标志着现代化建设的理念不断深化。民族复兴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是中国走向未来、走向现代化的伟大梦想。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战略构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
(作者系吉林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