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寿铁:全球化时代与总体交往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无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幻,无论单边主义、孤立主义、保守主义、民粹主义如何兴风作浪,都不能阻挡全球化的滚滚洪流。所谓“全球化”,一是指经济全球化;二是指全球政治乃至全球治理一体化。面对全球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中国引领世界潮流,高瞻远瞩,首倡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秩序,促进人类共同发展,携手共建人类更美好的世界,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实践导向意义。翻开当代西方哲学史和政治思想史,我们会发现,正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和哈贝马斯率先把“交往”概念置于哲学思维的核心,不遗余力地倡导统一性的全球交往理性,努力引导朝向世界政治统一。
总体交往与人类统一
雅斯贝尔斯把我们这个全球化时代称作“科学技术时代”,一个新的“普罗米修斯时代”,它开辟了通向世界历史的新的广阔前景。交通和通信的发展使地球成为一个整体,地球的统一出现了。然而,这只是地域的统一,还必须把它创造成为政治的统一体。战争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一要求变得极为迫切。原子弹等大规模杀伤武器造成了一个全新的境况:“过去的战争可以灭绝种族,现代战争可以毁灭整个人类。”因此,雅斯贝尔斯对科学技术时代的各种虚无主义、种族主义、宗教狂热主义等思潮提出了全面批判,进而将“自由交往”,特别是精神领域里的自由交往视为世界和平与秩序的根本保证。
哲学的门类繁多、名目多样,而且每一种哲学都喜欢自命为绝对真理。而雅斯贝尔斯的哲学是反对孤独的哲学。在他看来,交往的可能性是衡量每一种哲学思维真理性的尺度:“只有思维进程促进交往,思维在哲学上才是真的。”如果一种哲学引诱人们自我封闭,走向孤独的道路,那它必定是一种坏的、不合理的哲学;反之,如果一种哲学呼吁人进行交往,走向与人共在的道路,那它必定是一种好的、合理的哲学。
在《论历史的起源与目标》(1949)中,雅斯贝尔斯不仅从哲学思维上论证了人类交往的必要性,也从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上论证了人类交往的可能性。按照他的“轴心时代”理论,人类有一个共同的起源,那就是公元前800年至200年之间人类精神的发展时期,即“轴心时代”。这个时期,中国、波斯、巴勒斯坦、希腊彼此独立地创造了今日精神世界的基础。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础,产生了墨子、庄子、列子等思想家;在印度产生了奥义书,诞生了释迦牟尼;在伊朗出现了查拉图斯特拉;在希腊出现了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哲学家,出现了荷马以及剧作家;在巴勒斯坦出现了以利亚、以赛亚、耶利米等预言家。他们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共同导师,一同奠定了迄今人类所依据的思维的基本范畴,创生了迄今仍在维持人们精神生活的世界宗教。通过轴心时代的展开,印度、中国、希腊三个中心世界以及参与这个世界的各民族得以彼此相遇,互相有了深刻的理解。
雅斯贝尔斯敏锐地意识到,全球化时代最迫切、最本质的问题是谋求“世界的统一、人类的统一”。因此,他的后期交往哲学研究集中在全球交往,即寻求世界理性共同体成为可能的条件,以此为建立“人类大共同体”构筑坚实的理论框架。在他的后期著作中,哲学交往已不再是两个生存共同体之间的“爱的斗争”,而是公众之中的“精神之战”。他的哲学交往的标志是一切理性者之间的团结一致和无限交往。相对于两个生存共同体的交往而言,总体交往具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是全球广度;二是“理性”的无限开放性。总体交往试图把理性带入世界,同时用理性贯注每一个生存,从而使生存变为交往性的生存。总体交往将向包含世界的理性共同体扩展,人类从理性的基本交往意愿出发达到世界的统一、人类的统一。
对于雅斯贝尔斯来说,这种世界的统一、人类的统一必须以“自由”为前提,因而他并不像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和伯特兰·罗素那样考虑一种世界帝国、一种世界国家,而是考虑一种“世界秩序”,一种出于世界公民意愿的人类大共同体,它可以将各种现有的制度联合在超越民族国家的世界秩序中。在这种世界秩序中,所有对外政策都转变为世界对内政策,因而战争工业的必要性也不再存在。
交往理性与世界共同体
鉴于我们时代的全球化现实,哈贝马斯将“理性”界定为生活世界中与生活一道形成的“生活世界理性”。由此出发,在《交往行为理论》(1981)等著作中,他像雅斯贝尔斯一样积极倡导“交往理性”,呼吁全球范围内不同言谈者之间的开放对话,以促使这个世界上的“孤独主体”向“交互主体”转变。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是他的交往共同体和商谈伦理学的核心和本质。在他那里,人类语言共同体渊源于人类交往共同体,而理性伦理促使不同言谈者达成道德共识和普遍伦理。他的商谈伦理的基本精神是:每个人都必须努力维护自身所属的商谈共同体,即交往理性共同体。商谈的成功取决于“交往合理性”,即商谈双方开放心态,求同存异,不搞一言堂,不把一己之见强加于人。在人类理性的共同基础上,人类将通过商谈民主和开放讨论,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形成一个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互动世界。因此,在他那里,交往理性共同体是通向“世界公民社会”的必由之路。
根据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视域,哈贝马斯构想了一种理想的交往共同体,一种无拘无束、无限制的交往共同体,其规范特征是“真理性、妥当性、真实性、理解可能性”等。真正的、正确的、真实的言语交往,既不为金钱所歪曲,也不为权力所压迫。因此,哈贝马斯强调,理想的交往共同体必须建立在合理性、平等的机会、意见交换、反省等原则基础上,唯其如此,才能兑现交往成员的多元化,保证交往空间的普遍性,才能为缔造“道德共同体”这一理想社会提供可靠的基础。通过开诚布公、严肃认真的协商对话,交往主体可以获得最大限度的交往范围。一方面,交往主体相互理解、相互协议,达成非强制性的伦理共识;另一方面,交往主体遵循共同规范,克服道德分化,共同致力于团结一致、同心同德的道德共同体。
在全球化时代,通过世界主义理念和世界公民理念,哈贝马斯提出了“世界共同体”思想,即引导政治意愿超越民族国家而朝向世界政治统一,实现世界大同。他的世界主义构想旨在克服全球化时代萨缪尔·亨廷顿所描绘的“文明冲突”的严峻挑战以及以“原教旨主义”为基础的全球恐怖主义威胁。在哈贝马斯看来,在当今地球村世界里,最重要的是确认不同文明的差异,传承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倡导一种“多元主义”真理观,从片面的、封闭的民族主义视野转向开放而包容的世界公民视野,在世界范围内,推进各民族多元文化认同,实现跨文化普遍交往。所谓“世界公民理念”就是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摒弃一元论文明史观,超越民族国家和种族主义藩篱,最终建立全新的世界秩序,实现康德意义上的永久和平。
永久和平与世界大同
众所周知,在《永久和平论》(1795)中,康德提出了旨在实现世界永久和平的诸条件,这就是国际法、共和制、世界公民。康德认为,传统国际法与相互关系中的各个国家相关联,而国际法的秩序必须以共和制为前提。根据康德的共和制和世界公民的历史观,雅斯贝尔斯提出了以世界政治统一为目的的历史观,并构想了世界政治的前景。在全球化时代,政治不可避免地成为世界政治。因此,在全球化时代,随着国际法的宪法化以及世界公民法的实现,地域性的民族国家将超越自身而朝向世界公民领域的世界秩序。
哈贝马斯敏锐地注意到,200年前康德所构思的古典国际法的秩序已经包含着一种转变为新的“世界公民秩序”的可能性。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公民领域与世界共同体中的人际法律关系相关联,世界公民秩序必须以世界主义和宪法爱国主义为前提。在此意义上,他的世界公民秩序理念是康德永久和平理念的全面继承、发展和创新,它包括世界公民的起源与概念、国家构想与民主构想、世界秩序与世界公民权、没有世界政府的世界对内政策、世界公民状态等。
鉴于我们时代的全球化现实,雅斯贝尔斯和哈贝马斯都认为,世界范围内的总体交往不仅是哲学思维的真理性尺度,也是通向世界公民社会、人类大同、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在全球化时代,只有在总体的、无限的理性交往中,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才能在保持自身与众不同的个性的情况下,认识到人类共同的起源与目标、共同的利益与价值,走上共存共荣之路、世界大同之路。唯其如此,人类才能克服各种单边主义、孤立主义、保守主义、民粹主义的狭隘心理,坚定全球化前景的信心,迎接全球一体化的挑战,汇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力量,实现世界的统一、人类的统一。(作者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
总体交往与人类统一
雅斯贝尔斯把我们这个全球化时代称作“科学技术时代”,一个新的“普罗米修斯时代”,它开辟了通向世界历史的新的广阔前景。交通和通信的发展使地球成为一个整体,地球的统一出现了。然而,这只是地域的统一,还必须把它创造成为政治的统一体。战争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一要求变得极为迫切。原子弹等大规模杀伤武器造成了一个全新的境况:“过去的战争可以灭绝种族,现代战争可以毁灭整个人类。”因此,雅斯贝尔斯对科学技术时代的各种虚无主义、种族主义、宗教狂热主义等思潮提出了全面批判,进而将“自由交往”,特别是精神领域里的自由交往视为世界和平与秩序的根本保证。
哲学的门类繁多、名目多样,而且每一种哲学都喜欢自命为绝对真理。而雅斯贝尔斯的哲学是反对孤独的哲学。在他看来,交往的可能性是衡量每一种哲学思维真理性的尺度:“只有思维进程促进交往,思维在哲学上才是真的。”如果一种哲学引诱人们自我封闭,走向孤独的道路,那它必定是一种坏的、不合理的哲学;反之,如果一种哲学呼吁人进行交往,走向与人共在的道路,那它必定是一种好的、合理的哲学。
在《论历史的起源与目标》(1949)中,雅斯贝尔斯不仅从哲学思维上论证了人类交往的必要性,也从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上论证了人类交往的可能性。按照他的“轴心时代”理论,人类有一个共同的起源,那就是公元前800年至200年之间人类精神的发展时期,即“轴心时代”。这个时期,中国、波斯、巴勒斯坦、希腊彼此独立地创造了今日精神世界的基础。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础,产生了墨子、庄子、列子等思想家;在印度产生了奥义书,诞生了释迦牟尼;在伊朗出现了查拉图斯特拉;在希腊出现了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哲学家,出现了荷马以及剧作家;在巴勒斯坦出现了以利亚、以赛亚、耶利米等预言家。他们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共同导师,一同奠定了迄今人类所依据的思维的基本范畴,创生了迄今仍在维持人们精神生活的世界宗教。通过轴心时代的展开,印度、中国、希腊三个中心世界以及参与这个世界的各民族得以彼此相遇,互相有了深刻的理解。
雅斯贝尔斯敏锐地意识到,全球化时代最迫切、最本质的问题是谋求“世界的统一、人类的统一”。因此,他的后期交往哲学研究集中在全球交往,即寻求世界理性共同体成为可能的条件,以此为建立“人类大共同体”构筑坚实的理论框架。在他的后期著作中,哲学交往已不再是两个生存共同体之间的“爱的斗争”,而是公众之中的“精神之战”。他的哲学交往的标志是一切理性者之间的团结一致和无限交往。相对于两个生存共同体的交往而言,总体交往具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是全球广度;二是“理性”的无限开放性。总体交往试图把理性带入世界,同时用理性贯注每一个生存,从而使生存变为交往性的生存。总体交往将向包含世界的理性共同体扩展,人类从理性的基本交往意愿出发达到世界的统一、人类的统一。
对于雅斯贝尔斯来说,这种世界的统一、人类的统一必须以“自由”为前提,因而他并不像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和伯特兰·罗素那样考虑一种世界帝国、一种世界国家,而是考虑一种“世界秩序”,一种出于世界公民意愿的人类大共同体,它可以将各种现有的制度联合在超越民族国家的世界秩序中。在这种世界秩序中,所有对外政策都转变为世界对内政策,因而战争工业的必要性也不再存在。
交往理性与世界共同体
鉴于我们时代的全球化现实,哈贝马斯将“理性”界定为生活世界中与生活一道形成的“生活世界理性”。由此出发,在《交往行为理论》(1981)等著作中,他像雅斯贝尔斯一样积极倡导“交往理性”,呼吁全球范围内不同言谈者之间的开放对话,以促使这个世界上的“孤独主体”向“交互主体”转变。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是他的交往共同体和商谈伦理学的核心和本质。在他那里,人类语言共同体渊源于人类交往共同体,而理性伦理促使不同言谈者达成道德共识和普遍伦理。他的商谈伦理的基本精神是:每个人都必须努力维护自身所属的商谈共同体,即交往理性共同体。商谈的成功取决于“交往合理性”,即商谈双方开放心态,求同存异,不搞一言堂,不把一己之见强加于人。在人类理性的共同基础上,人类将通过商谈民主和开放讨论,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形成一个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互动世界。因此,在他那里,交往理性共同体是通向“世界公民社会”的必由之路。
根据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视域,哈贝马斯构想了一种理想的交往共同体,一种无拘无束、无限制的交往共同体,其规范特征是“真理性、妥当性、真实性、理解可能性”等。真正的、正确的、真实的言语交往,既不为金钱所歪曲,也不为权力所压迫。因此,哈贝马斯强调,理想的交往共同体必须建立在合理性、平等的机会、意见交换、反省等原则基础上,唯其如此,才能兑现交往成员的多元化,保证交往空间的普遍性,才能为缔造“道德共同体”这一理想社会提供可靠的基础。通过开诚布公、严肃认真的协商对话,交往主体可以获得最大限度的交往范围。一方面,交往主体相互理解、相互协议,达成非强制性的伦理共识;另一方面,交往主体遵循共同规范,克服道德分化,共同致力于团结一致、同心同德的道德共同体。
在全球化时代,通过世界主义理念和世界公民理念,哈贝马斯提出了“世界共同体”思想,即引导政治意愿超越民族国家而朝向世界政治统一,实现世界大同。他的世界主义构想旨在克服全球化时代萨缪尔·亨廷顿所描绘的“文明冲突”的严峻挑战以及以“原教旨主义”为基础的全球恐怖主义威胁。在哈贝马斯看来,在当今地球村世界里,最重要的是确认不同文明的差异,传承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倡导一种“多元主义”真理观,从片面的、封闭的民族主义视野转向开放而包容的世界公民视野,在世界范围内,推进各民族多元文化认同,实现跨文化普遍交往。所谓“世界公民理念”就是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摒弃一元论文明史观,超越民族国家和种族主义藩篱,最终建立全新的世界秩序,实现康德意义上的永久和平。
永久和平与世界大同
众所周知,在《永久和平论》(1795)中,康德提出了旨在实现世界永久和平的诸条件,这就是国际法、共和制、世界公民。康德认为,传统国际法与相互关系中的各个国家相关联,而国际法的秩序必须以共和制为前提。根据康德的共和制和世界公民的历史观,雅斯贝尔斯提出了以世界政治统一为目的的历史观,并构想了世界政治的前景。在全球化时代,政治不可避免地成为世界政治。因此,在全球化时代,随着国际法的宪法化以及世界公民法的实现,地域性的民族国家将超越自身而朝向世界公民领域的世界秩序。
哈贝马斯敏锐地注意到,200年前康德所构思的古典国际法的秩序已经包含着一种转变为新的“世界公民秩序”的可能性。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公民领域与世界共同体中的人际法律关系相关联,世界公民秩序必须以世界主义和宪法爱国主义为前提。在此意义上,他的世界公民秩序理念是康德永久和平理念的全面继承、发展和创新,它包括世界公民的起源与概念、国家构想与民主构想、世界秩序与世界公民权、没有世界政府的世界对内政策、世界公民状态等。
鉴于我们时代的全球化现实,雅斯贝尔斯和哈贝马斯都认为,世界范围内的总体交往不仅是哲学思维的真理性尺度,也是通向世界公民社会、人类大同、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在全球化时代,只有在总体的、无限的理性交往中,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才能在保持自身与众不同的个性的情况下,认识到人类共同的起源与目标、共同的利益与价值,走上共存共荣之路、世界大同之路。唯其如此,人类才能克服各种单边主义、孤立主义、保守主义、民粹主义的狭隘心理,坚定全球化前景的信心,迎接全球一体化的挑战,汇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力量,实现世界的统一、人类的统一。(作者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
最新新闻
- 省社科院(社科联)赴乡村振兴包保帮扶村开展调研走访慰问活动
- 省社科院(社科联)赴乡村振兴包保帮扶村开展调研走访慰问活动
- 习近平对社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 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 省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 吉林省社科联副主席郭连强带队参加第三届各省区市社科联普及基地讲解员大赛
-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凝心聚力推动改革行稳致远
-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年会暨“中国式现代化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 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