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类别: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
项目名称:伪满洲国时期东北民间信仰变迁研究
项目负责人:刘扬
本课题自2014年6月立项,2016年12月结项,完成约15万字书稿,具体内容包括了东北沦陷时期社会生态环境、伪满洲国时期的民间信仰内容、伪满洲国民间信仰的活动、伪满洲国时期民间教派结社的畸形发展、伪满洲国时期民间信仰与日伪统治、伪满洲国时期民间信仰的变迁及特点六个内容。并且在CSSCI级刊物发表论文1篇,在省级刊物发表论文1篇,在论文集发表论文1篇。
一、研究成果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伪满洲国史中有关民间信仰问题的研究。由于民间信仰与佛、道等宗教的不同(如制度性宗教组织性较强,有着严格划一的传教者,教义也具有排他性,以教徒为仪式的组织参与者等一系列特点;而民间信仰组织松散,民众是信仰主体,虽无完整教义但却体现传统文化精神,民众是仪式的组织和参与者。),因而比照制度性宗教,日伪对待民间信仰的态度、方式也有所不同。目前关于伪满洲国政治、经济、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但民间信仰的研究尚且在东北没有形成自己的个性领域,而在十四年伪满洲国史的研究成果中更是少见。但翻开史料,我们发现在八十多年前,日本官方及日本学人对待东北的民间信仰问题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关注,那么,这背后一定与当时的特定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这背后的关联仍旧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去研究,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兴趣点之一。
其次,本课题的价值还在于视角的独特。现今民间信仰的研究方向、热点,以及民间信仰与民间社会的密切关系,通过民间信仰更容易透视与社会,特别是基层社会,这是研究民间信仰的有力条件。对于解决伪满洲国民间信仰反映的社会大众心理状态、日常行为、社会组织、与时政关系等问题,都是一个不错的视角和路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以往谈到日本侵华时,往往是中日本作为侵略者,而中国作为被侵略着,陈述日本的侵略罪行,这样一种研究模式无可厚非。本课题研究赞同这种立场,但同时也注重了伪满洲国时期日本采取这种侵略政策背后的原因。例如,通过日本学人的对民间信仰学术活动观察日伪的侵略意图和政策,探讨二者的关系。
最后,研究伪满洲国时期民间信仰状况也是一种地方性知识的梳理。伪满洲国是东北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也是与近代东北联系最为紧密的历史,目前关于东北近代民间信仰问题的研究已经开始,对伪满洲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是对东北历史研究的必要补充。且伪满洲国历史已经过去,但确实距今并不遥远的一段历史,今天个别地区也仍可以见到伪满洲国时期日本利用本国民间信仰企图植入东北民间信仰的一些遗迹,这是东北特殊的历史现象,作为本土学者,有责任将历史的本真还原给社会,为后世能够多角度了解和认识这段侵华历史而献出绵薄之力。
二、具体研究内容
伪满洲国时期民间信仰是东北民间信仰演变的一个重要阶段,体现着共性与特性。东北民间信仰的神灵谱系从功能上划分,分为了庇佑后辈的祖先神崇拜、保佑家庭的家宅神崇拜、护佑地域的地域神信仰、行业祖师神崇拜等等,宗教俗神信仰、历史人物信仰、动物精灵信仰也是民间信仰心灵谱系的组成部分。东北民间信仰的神灵信仰体系以偶像崇拜为核心,万物有灵思想为指导,儒释道三教合一为特色。而民间信仰又是信仰主体的一种精神体验,只有通过这种精神体验的外化形式才能认清民间信仰的内涵。这种精神体验又外化为人们对具有超自然力的信仰对象的祝祷祭祀等宗教情感行为,以及幻想依靠超自然力有目的地对客体施加影响或控制的干预手段。伪满洲国时期,从家庭的祖先祭祀到寺庙的烧香求神,民间的祝祷和祭祀活动并没有停止,当时《盛京时报》也连篇累牍不断地报道庙会上人声鼎沸的场景。东北民间的巫术禁忌即十分秘密隐蔽,但又是民众中最平常不过的事情。生老病死饮食男女无不有巫术禁忌的痕迹。
伪满洲国时期的民间信仰幻化出许多的民间教派结社(又被称为民间宗教、秘密宗教、大众宗教等)。本人认为民间教派组织由民间信仰发展而来,接纳佛道儒等宗教内容,形成秘密或公开的教派组织。日伪统治时期东北民间教派结社如一贯道、在理教(又称理善会教、理门、理教)、家里教(又称在家理)、红卍字会、世界大同佛教会、同善社等等一部分民间宗教由秘密走向公开,信教的人数有所增加,组织团体也在不断扩张,一方面从事传教、慈善,一方面为日伪所利用,钳制民众思想,甘当亡国奴。很少一部分民间宗教如大刀会利用宗教的外衣,组织抗日力量。日本侵略者为了控制东北人民,早已对东北的宗教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日本的宗教调查目的很明确,并不是一些学术性的探讨,而是为了所谓的“治安问题”掌握东北民间教派结社的基本状况(民间教派结社被日本称为类似宗教),对民间宗教采取了坚决打击和收买利用的不同态度。
伪满洲国时期,日伪利用民间信仰进行社会控制,一方面利用日本本土民间信仰挤入东北社会,从精神上控制东北社会。日本利用伪满洲国政府将本国的“天照大神”宗教信仰成功移植到了东北,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利用民间信仰实施其殖民统治的软控制手段之一。另一方面日本不仅将本国的宗教信仰输入东北,塑造其优势地位以影响东北的宗教势力,为其宣扬“王道乐土”、“东亚共荣”等思想麻痹东北民众。伪满洲国成立后,对孔教、儒家思想大力提倡,目的是利用其中的封建帝王思想来控制和钳制东北人民,不但成立了孔教会,还利用孔庙进行祭孔仪式,分春丁、秋丁和孔子诞辰祭孔,强化孔教学说,宣扬“忠君爱国”、“孝子节妇”等愚忠愚孝思想来奴化东北人民。不但如此,日伪还利用传统的节妇祠做文章,宣扬封建道德。伪满时期,日伪还利用庙会作为宣传奴化思想的场所,宣传其王道乐土虚假繁荣,教化亡国奴的思想。
日本控制下的伪满洲国通过诸多手段控制和打压东北各宗教及宗教人士,其中凭借伪满洲国政府的这个傀儡政权的立法手段,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条例,条例内容严格苛刻,不仅将统治策略变为现实政策,同时条例内容的效力也加深了日伪对宗教财产以及宗教传教人士的控制。从最初的温和态度转变为实行严密的监控和经济掠夺,进而达到了对宗教的经济基础庙产进行严格监管和控制的目的,更加实现了对布教人员及其布教活动的严格限制,东北宗教界出现了畸形的发展,宗教界的正常生活非但不能顺利进行,阻碍了宗教的正常发展,而且也无法起到应有的社会功能,以至于东北宗教信仰彻底变为了日本统治东北人民的工具。
从民间信仰在伪满时期的演变发展来看,可以总结出此时民间信仰的几大特点。首先,从原始宗教到人为宗教,从万物有灵的物形神到物的人格化,再到人形神,是宗教信仰由初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大致过程。而东北地区民间信仰体现了宗教信仰初始阶段的特色,即浓重的原始的土著宗教色彩——万物有灵思想。其次,东北民间巫术和禁忌一直是社会下层民众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古代至近代,作为敬畏自然的一种信仰形式和应对自然的一种“生存技能”,这种民间巫术和禁忌在东北大地方兴未艾,经久不息。下层民众通常出于目的性、功利性、实用性等需要,广泛利用这种信仰形式,使其早已融入了人们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三,东北地区的寺庙信仰呈现出多民族的融合交汇且又独具民族特色的信仰特点。其四,凡有用的,大可拿来崇信,诸神无需分清教派,往往多神共处一庙也相安无事。东北地区民间信仰体现了实用性特点。最后,从表象来看,日本利用日本的民间信仰进行整合日本移民,同时日本利用本国民间信仰神道教成为日本法西斯进行侵略的工具,强迫东北民众接收神道教,从宣传殖民文化即大东亚共荣圈、满蒙一家等殖民思想,使东北民间信仰更加纷繁复杂。从性质来看,日伪采取利用民间信仰的策略,使东北民间信仰的殖民性特点突出。
最后,从长时段来观察民间信仰,可见从关内传播到关外,从明清至伪满时期,民间信仰得以生存和发展,体现出自身发展的一些规律。首先民间信仰的传播和发展随自然地理环境呈现与之适应的信仰内容。其次,民间信仰随社会演变呈现与之适应的内容。
三、成果存在的不足及尚需深入研究的方面
目前研究成果对伪满洲国时期的民间信仰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整合了该领域的研究,使伪满洲国时期的宗教信仰问题得到完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伪满洲国时期民间信仰的特点挖掘的还不够深入。在理论提升方面,还有所欠缺,特别是最后总结伪满洲国时期民间信仰变迁的一些规律问题,理论的归纳总结还有待提高。另外,由于伪满时期的一些史料尚没有全面解密,特别是档案资料并没有完全开放,没有能够穷尽所有资料进行研究是本文的一个不足,也是今后需要继续关注的内容。加之本人的日语水平的障碍,给加深理解史料带来困难。今后,本人仍会持续关注伪满洲国时期民间信仰问题,特别是在日本官员、学者的调查笔记和著述方面,加大搜集力度,并且不断提高自己的日语水平利于文献的解读。对伪满洲国时期日伪对东北民间信仰的渗透和控制策略及手段需要进一步被重视;日伪如何将日本国信仰输入到东北;伪满时期东北民间信仰与近代以来东北民间信仰的比较等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