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学人著述 > 历史学 > 正文
一部“精耕细作”的史学新著
时间:2020-04-22   来源:院(会)历史研究所



     20世纪30年代以来,金毓黻、傅斯年、佟冬等先生导夫先路,《东北通史》《东北史纲》《中国东北史》等论著次第刊行,东北史研究成就斐然。但是,囿于文化遗存体量有限、传世文献屈指可数,近年的东北史研究,部分选题往往失之于大,且有叠床架屋之嫌。究其根源,可一言以蔽之,即“刀耕火种”的时代已经过去,唯有“精耕细作”才能继往开来。

      “精耕”者何谓?“细作”者何为?佟大群博士的《集安火盆文化》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集安火盆是一道集安风味小吃。其渊源有自,文化积淀较为厚重。考古发掘资料显示,东北先人曾将“盘形鼎”“环足盘”等器具功能,进行了颇富创意的发掘和改良,进而发明了“火盆”饮食法。这种饮食法,辗转传入吉林地区以后,借地利,顺四时,调和五味,脍炙人口,绵亘不绝,进而成为“美食集安”的一张名片。人称,品尝集安火盆,能感受边境风情,能体验养生福地,能领略特色食材,能玩味朴厚文化。

      集安火盆文化是一个值得深入的新命题。因为众所周知,特定的自然环境孕育特定的食材品类,特定的食材品类催生特定的烹饪技艺,特定的烹饪技艺养成特定的饮食文化。缘是,诸如“盆盘器是盛器而非炊具”“貊族是火盆饮食法的创造者”“集安火盆就是高丽火盆”等言论,均有待商榷。易言之,集安火盆文化研究,既需要更全面的理论素养、更广阔的文化视野,也需要更系统的文献梳理、更精确的文化解读。

      为科学诠释集安火盆的文化内涵,自2016年始,佟博士围绕辽东及环渤海地区“盆盘器”源流,以吉林省社科院通化分院为平台,以中国古代区域文化交流为线索,在吉、辽、鲁、浙等地深入调研,行程万余里。又为打通历史、考古、中医药等学科畛域,搜集各类文献资料,逾三百万字。在此基础上,从历史演绎、量材器使、食材选择、烹饪技艺、饮食保健等五方面著手,系统发掘集安火盆文化意蕴,前后三易其稿,终于在2019年初夏竣笔,同年秋,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刊行。

      《集安火盆文化》一书征引古今文献约240种,精选插图100余帧,彩印胶装。全书由文化溯源、食材辨正、量材器使等七章以及绪论、余论、参考文献等十部分构成,分山东发端、果蔬粮豆、或燔或炙等二十一节,有貊盘解密、释文煎熬、食分五味等六十三目,总计约二十六万字。在当下的东北史研究中,为一道风味小吃而铺陈其事、结撰成书暨“精耕细作”者,似乎并不多见。

      此外,佟博士有关正本清源、规范行业管理、加大扶持力度等建言,已为当地政府所采纳。嗣后,集安火盆在“魅力中国城”遴选期间走上央视舞台,集安市政府拨款近千万元建成“集安火盆”一条街,“火盆+冰酒”成为推进集安餐饮旅游业的新动力。在边城集安,一个“文化新概念”激活一个“餐饮旧行业”,有着生动诠释。中央电视台、吉林日报等媒体均有相关报道。

      适如前揭,东北文化资源相对匮乏,东北文史研究领域,跑马圈地、刀耕火种的空间已基本塌缩,唯有“精耕细作”才能顺时应势、继往开来,而“集安火盆文化”,正是这样一个足以见微知著,值得小题大做的新命题。

      此外,东北文史研究,特别是涉及边境史地的选题,除了要完成文化传承的任务,还需要肩负起学术戍边的使命。故而,“火盆文化”这类选题,“微”而不“小”,可以“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因此,除了精耕细作的必要,更需要有文化经世的情怀和服务大局的意识。在《集安火盆文化》一书中,从谋篇布局到遣词造句,从概念厘清到文化溯源,学术戍边意识、文化经世的观念,始终如草蛇灰线,贯穿其间,较好地兼顾了学术的严谨性与文化的公益性。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精耕细作”的史学新著,值得一读。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