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加快地方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智库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和标志。加强智库建设既是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破解发展难题的迫切需要,也是回应人民期待、有效引导社会舆论的迫切需要。2015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此后,各省纷纷出台加强新型智库建设的实施意见,掀起了智库建设的新热潮,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离不开地方智库发展。
地方智库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地方智库按照服务对象和所在地,包括省级智库、市域智库和县域智库等。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上实行“以市带县”,且到了县级层面相关智库机构和智库人才更少,比较而言,市域智库是地方智库中较为基层和一线的智库。目前我国市域地方智库主要包括四大系统:党政部门智库、高校智库、党校智库及社会智库。近年来,市域地方智库以研究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为导向,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积极探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途径,通过接受政府委托、承担各类项目、社科基地建设、直接参与决策等多种途径直接影响党和政府决策,提出不少有应用价值的政策建议,成为地方党委和政府决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为新型智库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市域地方智库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新型智库。总的来看,目前市域地方智库普遍少而弱,即智库型机构数量少,研究实力弱;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匮乏;高质量成果少,可操作性不强,提交的咨询报告对重大决策产生影响还不理想,等等。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新型智库建设规划相对滞后。从大的层面看,市域新型智库建设缺乏制度安排和发展规划,对智库发展的目标、任务、重点和保障没有适宜的定位和要求。市域智库给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感觉则是“不给力”,很多时候是用不着、想不起。市域地方智库建设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智库研究能力不够强。调研发现,目前市域地方智库每年出的成果不少,但标志性的成果,特别是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的成果不多。现有的很多咨询报告原则性的意见多,可操作性的措施少;哲学思辨定性研究多,量化分析数据说话少;依靠文献档案、网络资料、政府数据等二手材料多,直接调研收集的一手材料少;使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研究范式实现决策精细化和科学化能力不够,这些导致现有的咨询报告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决策需要。
智库人才结构失衡。首先,智库的专业性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缺乏。在党政部门智库,存在着秘书多、写手多,谋略家少、高参少等现象。在高校和党校智库,存在着研究力量分散、创新团队缺乏、咨政人才少的状况。其次,已有智库人才作用远未得到充分发挥。缺乏人才交流输送机制,智库与党政决策部门人才交流少。
智库之间协同创新不够。目前,高校与政府部门、党校行政学院与政府部门之间壁垒较多,合作科研、协同创新不足。高校智库、党校智库、政府部门智库和社会智库各自为阵,孤岛现象严重,智库建设缺乏合作共享机制,制约了智库做深做强。
成果转化渠道不畅。智库研究成果转化渠道不畅,许多研究成果的社会价值未能充分体现。智库成果转化和传播的渠道尚未健全,调研报告、决策参考形成后除了提交上级部门参阅外,成果难以得到二次转化应用。重大研究成果完成后,一般较难以通过成果发布会、研讨会、报告会、宣讲会等进行多形式的传播,成果和政策的时效性和社会影响力发挥不足。
加快地方新型智库建设的建议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艰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为改革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地方必须从推动科学民主决策、推进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加快建设特色新型地方智库。加强地方智库建设,应该从以下方面落实。
打造一批重点地方新型智库。按照从严掌握、逐步发展的原则,从党政研究部门、高校、党校、企业、社会组织中优选一批重点智库,进行智库建设试点,着力培育一批党委政府决策服务型智库、一批专业领域参谋咨询型智库、一批社会公共政策研究型智库、一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型智库。努力将重点智库打造成为地方党委和政府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智库。
搭建智库联盟平台,强化协同创新机制。打破高校与高校、高校与政府部门、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壁垒,改变单兵作战,形成协同研究、协力攻关的智库合力,构建多元化协调发展的新型智库发展新格局。各级党政机关要切实加强对智库建设工作的顶层设计,以建设新型智库联席会议或联盟为平台,加强党政、党校、高校、社会智库之间的交流合作。可以设立市域新型智库建设联席会议或者智库联盟,由分管市领导担任会议(联盟)主席,市委政研室、市政府经济研究室、市委党校、高校、社科联、科协等为成员单位,有效整合决策咨询行业的专家库、信息库、成果库,建立互动合作机制。
落实信息公开与重大决策制度。加强智库建设,制度是保障。一是健全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党政部门要落实党务政务公开的有关规定,依法主动向社会公开信息,改变智库在信息上的不对称、不及时、不全面的状况。二是完善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和评估制度。切实落实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和重大行政决策听证。推行政府内部评估与智库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模式,对重大改革方案、重大政策措施、重大工程项目进行论证评估。
建好智库人才“旋转门”机制。人才是智库的核心竞争力所在。首先要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机制。通过支持挂职锻炼、定向委培、跨学科培训等进行能力培养。定期选派骨干研究人员到国内外一流高校和智库访问研讨、做访问学者,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理论功底扎实的智库建设和发展领头人。其次是推动非党政部门智库优秀人才到党政机关交流挂职。让他们熟悉党政机关运作,成为既有理论研究能力,又有管理实践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提高智库人才的战略性、全局性思维。此外,要推动体制内智库之间智库人才的互聘,畅通离任党政干部从事智库研究的渠道。
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一要建立人才考核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薪酬制度,对优秀研究成果获得高级别领导批示、转化为决策应用的研究人员,在职称评审、选拔任用、荣誉授予时予以优先考虑,并给予表彰和资金奖励;从制度上明确研究人员在研究咨询经费中智力报酬的比例,激发智库人才不断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要加大社会科学应用研究成果奖励力度。在省、市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专设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专门奖励服务地方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对策成果,奖励范围包括党政、高校和其他智库的应用研究成果。
畅通成果转化渠道。强化政府决策部门与智库的合作。政府政策研究机构应定期发布决策需求信息,引导重点智库开展政策研究、决策评估工作。建立智库成果政府采购制度,明确智库提供的战略研究、咨询报告、政策方案、规划设计、调研数据等,均可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和购买服务目录。建立成果传播的平台,通过举办成果发布会、研讨会、高端论坛、宣讲会,出版经济社会发展皮书等活动,加大智库重大研究成果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媒体,扩大社会影响力。(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项目“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建设实现路径研究”(15YJC630036)阶段性成果)
地方智库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地方智库按照服务对象和所在地,包括省级智库、市域智库和县域智库等。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上实行“以市带县”,且到了县级层面相关智库机构和智库人才更少,比较而言,市域智库是地方智库中较为基层和一线的智库。目前我国市域地方智库主要包括四大系统:党政部门智库、高校智库、党校智库及社会智库。近年来,市域地方智库以研究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为导向,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积极探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途径,通过接受政府委托、承担各类项目、社科基地建设、直接参与决策等多种途径直接影响党和政府决策,提出不少有应用价值的政策建议,成为地方党委和政府决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为新型智库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市域地方智库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新型智库。总的来看,目前市域地方智库普遍少而弱,即智库型机构数量少,研究实力弱;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匮乏;高质量成果少,可操作性不强,提交的咨询报告对重大决策产生影响还不理想,等等。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新型智库建设规划相对滞后。从大的层面看,市域新型智库建设缺乏制度安排和发展规划,对智库发展的目标、任务、重点和保障没有适宜的定位和要求。市域智库给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感觉则是“不给力”,很多时候是用不着、想不起。市域地方智库建设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智库研究能力不够强。调研发现,目前市域地方智库每年出的成果不少,但标志性的成果,特别是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的成果不多。现有的很多咨询报告原则性的意见多,可操作性的措施少;哲学思辨定性研究多,量化分析数据说话少;依靠文献档案、网络资料、政府数据等二手材料多,直接调研收集的一手材料少;使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研究范式实现决策精细化和科学化能力不够,这些导致现有的咨询报告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决策需要。
智库人才结构失衡。首先,智库的专业性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缺乏。在党政部门智库,存在着秘书多、写手多,谋略家少、高参少等现象。在高校和党校智库,存在着研究力量分散、创新团队缺乏、咨政人才少的状况。其次,已有智库人才作用远未得到充分发挥。缺乏人才交流输送机制,智库与党政决策部门人才交流少。
智库之间协同创新不够。目前,高校与政府部门、党校行政学院与政府部门之间壁垒较多,合作科研、协同创新不足。高校智库、党校智库、政府部门智库和社会智库各自为阵,孤岛现象严重,智库建设缺乏合作共享机制,制约了智库做深做强。
成果转化渠道不畅。智库研究成果转化渠道不畅,许多研究成果的社会价值未能充分体现。智库成果转化和传播的渠道尚未健全,调研报告、决策参考形成后除了提交上级部门参阅外,成果难以得到二次转化应用。重大研究成果完成后,一般较难以通过成果发布会、研讨会、报告会、宣讲会等进行多形式的传播,成果和政策的时效性和社会影响力发挥不足。
加快地方新型智库建设的建议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艰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为改革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地方必须从推动科学民主决策、推进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加快建设特色新型地方智库。加强地方智库建设,应该从以下方面落实。
打造一批重点地方新型智库。按照从严掌握、逐步发展的原则,从党政研究部门、高校、党校、企业、社会组织中优选一批重点智库,进行智库建设试点,着力培育一批党委政府决策服务型智库、一批专业领域参谋咨询型智库、一批社会公共政策研究型智库、一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型智库。努力将重点智库打造成为地方党委和政府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智库。
搭建智库联盟平台,强化协同创新机制。打破高校与高校、高校与政府部门、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壁垒,改变单兵作战,形成协同研究、协力攻关的智库合力,构建多元化协调发展的新型智库发展新格局。各级党政机关要切实加强对智库建设工作的顶层设计,以建设新型智库联席会议或联盟为平台,加强党政、党校、高校、社会智库之间的交流合作。可以设立市域新型智库建设联席会议或者智库联盟,由分管市领导担任会议(联盟)主席,市委政研室、市政府经济研究室、市委党校、高校、社科联、科协等为成员单位,有效整合决策咨询行业的专家库、信息库、成果库,建立互动合作机制。
落实信息公开与重大决策制度。加强智库建设,制度是保障。一是健全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党政部门要落实党务政务公开的有关规定,依法主动向社会公开信息,改变智库在信息上的不对称、不及时、不全面的状况。二是完善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和评估制度。切实落实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和重大行政决策听证。推行政府内部评估与智库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模式,对重大改革方案、重大政策措施、重大工程项目进行论证评估。
建好智库人才“旋转门”机制。人才是智库的核心竞争力所在。首先要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机制。通过支持挂职锻炼、定向委培、跨学科培训等进行能力培养。定期选派骨干研究人员到国内外一流高校和智库访问研讨、做访问学者,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理论功底扎实的智库建设和发展领头人。其次是推动非党政部门智库优秀人才到党政机关交流挂职。让他们熟悉党政机关运作,成为既有理论研究能力,又有管理实践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提高智库人才的战略性、全局性思维。此外,要推动体制内智库之间智库人才的互聘,畅通离任党政干部从事智库研究的渠道。
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一要建立人才考核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薪酬制度,对优秀研究成果获得高级别领导批示、转化为决策应用的研究人员,在职称评审、选拔任用、荣誉授予时予以优先考虑,并给予表彰和资金奖励;从制度上明确研究人员在研究咨询经费中智力报酬的比例,激发智库人才不断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要加大社会科学应用研究成果奖励力度。在省、市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专设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专门奖励服务地方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对策成果,奖励范围包括党政、高校和其他智库的应用研究成果。
畅通成果转化渠道。强化政府决策部门与智库的合作。政府政策研究机构应定期发布决策需求信息,引导重点智库开展政策研究、决策评估工作。建立智库成果政府采购制度,明确智库提供的战略研究、咨询报告、政策方案、规划设计、调研数据等,均可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和购买服务目录。建立成果传播的平台,通过举办成果发布会、研讨会、高端论坛、宣讲会,出版经济社会发展皮书等活动,加大智库重大研究成果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媒体,扩大社会影响力。(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项目“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建设实现路径研究”(15YJC630036)阶段性成果)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