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蓝皮书:2017年辽宁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发布
6月20日,由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辽宁蓝皮书:2017年辽宁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发布会在辽宁社会科学院举行。
《辽宁蓝皮书:2017年辽宁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以下简称《蓝皮书》)是辽宁社会科学院连续推出的第22本有关辽宁省经济社会形势分析的年度性研究报告。全书分为总报告、综合篇、经济篇、社会篇、专题篇和附录六部分,由辽宁社会科学院有关专家,以及省直有关部门、大专院校的学者历经1年有余研创而成。与以往不同,2017年“辽宁蓝皮书”板块构成由原来的五部分调整为六部分,使用的数据也大多是2016年全年的年度数据。2017年“辽宁蓝皮书”依然突出对辽宁经济社会发展中热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分析和预测,而且更加重视研究数据的完整性、研究的连续性。
经济结构继续优化
《蓝皮书》指出,2016年,辽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发展新动能加快成长,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全面推进。
首先,2016年辽宁省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在辽宁省产业结构中,服务业比重持续提高。2016年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8.3∶46.6∶45.1调整为9.9∶38.6∶51.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首次过半,比上年提高6.4个百分点;农业基础进一步夯实。开工建设高标准农田187万亩。14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耕地面积达到2562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40.6%。完成高效节水灌溉工程55万亩。建成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24个;服务业保持稳定发展。产业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突破,对经济增长贡献突出。新增金融机构110户,推出信贷创新产品86个,新增综合融资8180亿元。大连商品交易所豆粕期权交易获国家批准。建成24个大宗商品现货电子商务运营平台。在34家企业开展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试点。旅游业总收入增长12.5%。
其次,2016年辽宁省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形成。电子商务加快发展,2016年电子商务网络交易额突破7000亿元,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超过350亿元。新产品产量增长较快,数控机床和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15%和10%,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24%。在线医疗、约车、移动支付等新业态加快成长。工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辽宁行动纲要》,大力推进首批50个智能制造及智能服务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有15个项目全部或部分建成。沈鼓集团、大连机床被列入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开发71项适销对路新产品、新技术。加快推进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签约了中德史太白双创基地、中德汽车轻量化技术工程中心、中德国际技术转移服务中心等13个重大项目,全年中德产业园区引进各类项目206个。
第三,2016年辽宁省公共财政和居民收入有所提高。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199.3亿元,增长3.4%,扭转了负增长的态势,高于全年预期目标0.4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1687.4亿元,增长2.2%,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到76.7%。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省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现32860元和12870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实际增长4.1%和4.9%。
国内外经济形势有利于提振辽宁经济
《蓝皮书》指出,全球经济增长率将温和反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预测,2017年全球经济有望增长2.7%,略高于2016年的2.3%。主要经济体,尤其是美国的财政刺激政策有望促使美国和全球经济增速高于预期。在大宗商品价格上升的情况下,2017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整体上的经济增速可能从2016年的3.4%回升至4.2%。
其次,国际、国内大宗商品价格整体呈现回升走势。一方面,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体上呈现震荡回升态势,特别是近期国际原油、钢铁、煤炭等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另一方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12月下旬,流通领域中6大类36种工业产品市场价格,与2015年12月下旬相比,34种产品价格上涨,2种产品价格下降。2016年12月,辽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6.2%,已连续4个月上涨;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同比上涨5.7%,已连续3个月上涨。大宗商品价格以及辽宁省工业生产者价格总水平的回升,给结构偏重的辽宁工业带来了回暖的信号,有利于缓解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压力,为全省经济企稳回升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
再次,辽宁省装备制造、钢铁、石化等工业基础实力依然较强。在全球经济进一步增长以及全国宏观经济政策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影响下,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将会为辽宁省工业产品供给需求增长提供空间;当前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将为全省原材料等工业企业生产经营进一步改善提供发展条件。这些将带动上下游产业进入提质增效、良性发展的轨道,有利于提振全省经济,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壮大做优,从而带动投资需求的进一步释放。
县域经济成经济发展的短板
《蓝皮书》指出,从现行的体制来看,县域实际上就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载体,一个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体现的就是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从辽宁44个县的GDP数据来看,2009~2013年一直呈现逐步上升趋势,2013年达到峰值,为12603亿元,但在2014年出现了下滑,比2013年下降了12.4%,占全省的比重为38.6%,比2013年下降了近8个百分点,2015年继续呈现下降趋势。虽然近几年辽宁县域GDP数值下降有可能受到统计数据挤水分因素的影响,但从县域GDP占全省的比重来看,县域经济整体发展趋缓却是个不争的事实。从全国情况来看,辽宁一直以来属于县域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2012年有11个县进入全国百强县,与江苏、山东、浙江、福建共同成为拥有百强县个数最多的五个省份。百强县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近几年由于辽宁经济整体下滑,百强县中“辽宁板块淡化”,进入全国百强县的数量逐年减少,由2012年的11个减少到2015年的7个,仅剩下大连的瓦房店市(排名11)、普兰店市(排名48)、庄河市(排名38)、丹东的东港(排名58)、鞍山的海城(排名35)、营口的大石桥市(排名73)、盘锦的大洼县(排名75)。而且从全国排序来看,辽宁现存的一些百强县的排名靠后并不断地后移。
2016年,辽宁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增长动力不足,工业企稳回升基础不牢,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创新驱动能力不强,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亟待提高等。
该书预计,辽宁省“十三五”经济增长的底线是6.52%,但是辽宁省2016年经济增速下降2.5%,远低于“十三五”底线目标,因此,2017年及未来三年辽宁省要实现“十三五”高于底线的经济增速,难度很大。
2017年,辽宁应积极落实国家文件和有关政策,振奋精神,与制约经济增长和潜力发挥的诸多因素抗争,稳步推进各项改革措施,力求在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基础上,在调结构、转方式、提质量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记者赵徐州 曾江)
《辽宁蓝皮书:2017年辽宁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以下简称《蓝皮书》)是辽宁社会科学院连续推出的第22本有关辽宁省经济社会形势分析的年度性研究报告。全书分为总报告、综合篇、经济篇、社会篇、专题篇和附录六部分,由辽宁社会科学院有关专家,以及省直有关部门、大专院校的学者历经1年有余研创而成。与以往不同,2017年“辽宁蓝皮书”板块构成由原来的五部分调整为六部分,使用的数据也大多是2016年全年的年度数据。2017年“辽宁蓝皮书”依然突出对辽宁经济社会发展中热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分析和预测,而且更加重视研究数据的完整性、研究的连续性。
经济结构继续优化
《蓝皮书》指出,2016年,辽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发展新动能加快成长,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全面推进。
首先,2016年辽宁省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在辽宁省产业结构中,服务业比重持续提高。2016年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8.3∶46.6∶45.1调整为9.9∶38.6∶51.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首次过半,比上年提高6.4个百分点;农业基础进一步夯实。开工建设高标准农田187万亩。14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耕地面积达到2562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40.6%。完成高效节水灌溉工程55万亩。建成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24个;服务业保持稳定发展。产业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突破,对经济增长贡献突出。新增金融机构110户,推出信贷创新产品86个,新增综合融资8180亿元。大连商品交易所豆粕期权交易获国家批准。建成24个大宗商品现货电子商务运营平台。在34家企业开展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试点。旅游业总收入增长12.5%。
其次,2016年辽宁省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形成。电子商务加快发展,2016年电子商务网络交易额突破7000亿元,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超过350亿元。新产品产量增长较快,数控机床和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15%和10%,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24%。在线医疗、约车、移动支付等新业态加快成长。工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辽宁行动纲要》,大力推进首批50个智能制造及智能服务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有15个项目全部或部分建成。沈鼓集团、大连机床被列入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开发71项适销对路新产品、新技术。加快推进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签约了中德史太白双创基地、中德汽车轻量化技术工程中心、中德国际技术转移服务中心等13个重大项目,全年中德产业园区引进各类项目206个。
第三,2016年辽宁省公共财政和居民收入有所提高。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199.3亿元,增长3.4%,扭转了负增长的态势,高于全年预期目标0.4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1687.4亿元,增长2.2%,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到76.7%。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省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现32860元和12870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实际增长4.1%和4.9%。
国内外经济形势有利于提振辽宁经济
《蓝皮书》指出,全球经济增长率将温和反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预测,2017年全球经济有望增长2.7%,略高于2016年的2.3%。主要经济体,尤其是美国的财政刺激政策有望促使美国和全球经济增速高于预期。在大宗商品价格上升的情况下,2017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整体上的经济增速可能从2016年的3.4%回升至4.2%。
其次,国际、国内大宗商品价格整体呈现回升走势。一方面,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体上呈现震荡回升态势,特别是近期国际原油、钢铁、煤炭等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另一方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12月下旬,流通领域中6大类36种工业产品市场价格,与2015年12月下旬相比,34种产品价格上涨,2种产品价格下降。2016年12月,辽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6.2%,已连续4个月上涨;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同比上涨5.7%,已连续3个月上涨。大宗商品价格以及辽宁省工业生产者价格总水平的回升,给结构偏重的辽宁工业带来了回暖的信号,有利于缓解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压力,为全省经济企稳回升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
再次,辽宁省装备制造、钢铁、石化等工业基础实力依然较强。在全球经济进一步增长以及全国宏观经济政策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影响下,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将会为辽宁省工业产品供给需求增长提供空间;当前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将为全省原材料等工业企业生产经营进一步改善提供发展条件。这些将带动上下游产业进入提质增效、良性发展的轨道,有利于提振全省经济,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壮大做优,从而带动投资需求的进一步释放。
县域经济成经济发展的短板
《蓝皮书》指出,从现行的体制来看,县域实际上就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载体,一个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体现的就是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从辽宁44个县的GDP数据来看,2009~2013年一直呈现逐步上升趋势,2013年达到峰值,为12603亿元,但在2014年出现了下滑,比2013年下降了12.4%,占全省的比重为38.6%,比2013年下降了近8个百分点,2015年继续呈现下降趋势。虽然近几年辽宁县域GDP数值下降有可能受到统计数据挤水分因素的影响,但从县域GDP占全省的比重来看,县域经济整体发展趋缓却是个不争的事实。从全国情况来看,辽宁一直以来属于县域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2012年有11个县进入全国百强县,与江苏、山东、浙江、福建共同成为拥有百强县个数最多的五个省份。百强县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近几年由于辽宁经济整体下滑,百强县中“辽宁板块淡化”,进入全国百强县的数量逐年减少,由2012年的11个减少到2015年的7个,仅剩下大连的瓦房店市(排名11)、普兰店市(排名48)、庄河市(排名38)、丹东的东港(排名58)、鞍山的海城(排名35)、营口的大石桥市(排名73)、盘锦的大洼县(排名75)。而且从全国排序来看,辽宁现存的一些百强县的排名靠后并不断地后移。
2016年,辽宁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增长动力不足,工业企稳回升基础不牢,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创新驱动能力不强,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亟待提高等。
该书预计,辽宁省“十三五”经济增长的底线是6.52%,但是辽宁省2016年经济增速下降2.5%,远低于“十三五”底线目标,因此,2017年及未来三年辽宁省要实现“十三五”高于底线的经济增速,难度很大。
2017年,辽宁应积极落实国家文件和有关政策,振奋精神,与制约经济增长和潜力发挥的诸多因素抗争,稳步推进各项改革措施,力求在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基础上,在调结构、转方式、提质量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记者赵徐州 曾江)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